媒體報道
拙稚全由初心始,一派薪傳技純青——《工程機械》
全文如下:
拙稚全由初心始,一派薪傳技純青
——專訪馬鞍山統力回轉支承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侯舒皓
為“挺直民族品牌的‘腰桿’”,馬鞍山統力回轉支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統力)在回轉支承這個零部件細分領域追夢36載。在這13000多個日日夜夜里,統力心無旁騖,踐行了“三十六年,我們只專注于做回轉支承”的鄭重承諾,在這漫漫無涯的時間長河里,沒有一點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不行,沒有一點昂揚向上的創新精神不行,沒有一點求真務實的擔當精神不行,沒有一點舍我其誰的奉獻精神也不行。
風雨中一路走來,艱難坎坷,甘苦自知。然統力人苦在其中,樂在其中,正是這一個個強大的精神支柱,夯實了統力技術創企的根基,支撐了統力民族品牌的崛起,成就了統力人產業報國的初心使命。
技術立命的世代初心
2003年,從國有企業體制中走出來的侯寧董事長兩手空空,唯有一身過硬技術,但技高人膽大,侯寧白手起家,把統力從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廠打造成了中國回轉支承領域的驕傲。雖然統力走到今天只有短短的16年,但在回轉支承領域的技術積累卻已長達36年。
“這16年對許多歷經百年的大品牌來說,可能只是很短的一瞬間,但對于統力來說卻是生命的全部,有很多閃光的瞬間和難忘的回憶。2003年誕生,2010年基本站穩腳跟,2011年打開廣闊市場,逐漸給國內一線品牌和外資品牌進行配套,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創業過程。”發出這種感嘆的正是被侯寧悉心培養的接班人侯舒皓,他用一句話“人間正道是滄桑”描述了創業的艱辛。
作為統力創始人,侯寧靠技術立廠,靠工藝起家,靠質量推廣,靠匠心傳承,他視技藝如命。如今,這種精神理念已被創二代侯舒皓深深認可并發揚光大。“這么多年,我們沒有考慮商業模式,沒有考慮其他盈利手段,我們深深扎根于回轉支承行業,就像董事長侯寧常說‘寧挖一口井,不挖十個坑’。我們用‘拙稚’的方法,來經營這個企業,經營統力品牌。”
“拙稚經營”是侯舒皓海外留學歸來加入統力五年來的心得體會,“至今我們依然依托創業之初的技術優勢,從一開始依托技術生存,到現在我們將技術貫穿于價值鏈的全環節,從設計、研發、制造、工藝、生產以及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全過程,我們都能做到差異化服務。并且在后續的計劃當中,我們仍然會在價值鏈的全環節堅持差異化原則。”成為細分行業里的冠軍,是統力始終不變的“野心”。
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代代相傳,才是家族傳承。在家族的世代傳承中,總有一些不變的堅守,對于統力來說,技術是企業的根基已經成為侯寧和侯舒皓兩代人的“接力棒”,并將不斷傳承下去。
匠心永續的不變初心
2019年9月4—7日,統力以“承載超越重托”為主題亮相BICES 2019展會,主題依然延續對客戶的承諾,通過創新性的兩款產品集中展示了統力“承客戶之重、承行業之重、承設計之重、承學術之重”的經營理念。
展會期間,BICES 2019隆重發布了“中國工程機械零部件品牌100”/“中國工程機械專業化制造商50強”榜單,統力回轉支承獲評“中國工程機械零部件品牌100”榮譽稱號,侯舒皓作為獲獎單位代表上臺領獎(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祁俊會長右側)。
榮譽難得,但統力勢在必得。
其“利劍”產品——橢圓滾道雙排球式回轉支承已經成為突擊市場的利器, 橢圓滾道雙排球式回轉支承自2011年面世以來,第一個100套用時15個月,第一個500套用時5年,第二個500套用時2年,2018年全年1000套的目標也輕而易舉拿下。
正如1996年單排球式替代交叉滾柱式回轉支承的歷史進程一樣,橢圓滾道雙排球式回轉支承替代三排柱式已勢不可擋。
“該款產品從一開始的不接受、質疑到緩慢增長,發展到如今的幾何級增長,反映出行業呼喚很有匠心的人,呼喚可以植根于行業的人。行業技術日新月異,但更需要精益求精,不能一時推廣不開而否定自己的技術。”侯舒皓驕傲地說:“我們的橢圓滾道雙排球回轉支承著實給履帶吊行業節省了數千萬元,因為我們淘汰了設計落后、可靠性低、價格昂貴、壽命短的三排柱式回轉支承。”
“真金不怕火煉,有時候需要一些時間。”侯舒皓以實踐悟出的這個道理,也特別適用于一個新生企業的成長,正如統力。
經過十六年的摸爬滾打,統力品牌已被行業客戶廣泛認可。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主機廠正在從追求規模和速度向追求技術和品質轉變,越來越多的主機廠要求供應商具備同步發展的能力。如何追趕主機廠的腳步,甚至在專業領域發揮技術引領作用,是統力永遠的課題。
產業報國的使命初心
侯寧董事長曾說,社會發展已由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到了解決“有和優”的問題。這恰恰就是現如今制造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命題。
為做好這道命題,統力一直在不斷摸索。
為與主機廠保持同步發展,統力在設計前期通過參與客戶的選題與研發來做出設計“取舍”,這樣的聯合設計出現在與三一、徐工、柳工在內的很多主機廠合作中。
“許多年前,主機廠對取舍做得越來越好,因為他們開始認真傾聽配套件企業的聲音。最大的浪費是設計上的浪費,最好的質量是設計質量,我一直對統力的設計能力引以為豪,我們在交付產品的時候最強調的也是設計質量,只有我們去幫助主機廠選擇什么是好的產品,我們才能交付出來更優秀的產品。”侯舒皓進一步解釋了好產品的定義,“并非只要尺寸合適,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就被認為是好產品,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具有指導作用,但設計質量只有企業才能決定,這就是我們的差異化服務。”
他舉了一個平常的例子,統力在研究整個工藝過程中比如在加工中的“熱平衡”,通過控制“熱平衡”,在加工中的形變量達到最小,研究在不同工況下,每一個鋼球在滾道里邊的承載,不同的材質,滾道傾存深度應該是多少?只有對每一項具體的工藝研究有透徹的了解,才能說統力提供的產品是最優秀、最適合客戶的。
在腳踏實地地摸索中,統力在背后付出了很多。
為做好工藝研究,統力投入五年時間用于工藝改進,持續進行回轉支承基礎理論分析,繼續秉持匠心專做回轉支承,取得了諸多顯著成果。2011年,統力人均銷售額只有20余萬元,毛利率相當低,沒有閑余資金去搞研發;2018年,人均銷售額已達到60萬元,在生產制造型企業里達到較高水準;2019年,人均銷售額達到70萬元已然沒有問題。
進步和成績顯而易見,侯舒皓把成果歸功于推陳出新的技術研發與精益求精的過程管理,“高質量發展是我們能走的唯一的一條路。”
踐行“致力于挺直民族品牌的腰桿”之愿景,以產業報國是侯寧與侯舒皓兩代統力人的夙愿,更是始終不變的使命初心,“我們很高興作為統力的一員,作為中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一員,能夠以回轉支承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么一個細小切入點為國家作出一點點貢獻”,侯舒皓謙虛地說。
當被問及工程機械行業變化日新月異,統力如何適應大趨勢,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善于引用典故的侯舒皓用梁啟超求見張之洞被看不起而妙答對聯的典故回答這個問題,張之洞為難出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梁啟超機智答下聯:“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我的答案就是不敢在前,不敢在后。我們需要對國際上優秀的同行保持敬畏和學習的心態,此乃不敢在前。對客戶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負于任何人,此乃不敢在后。”寬廣心胸,倏然展現。
一個品牌,除了腳踏實地地搞發展,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認準了目標,統力始終走得堅定穩健。
腳踏實地,方能仰望浩瀚星空。
不忘初心,統力報國志不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