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80后“創二代”侯舒皓:用拼搏書寫精彩人生—《工程機械》《工程機械文摘》
侯舒皓精彩創業語錄:
“對任何一個行業,我們都需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我們是行業的領先者,我們有責任與義務去做好理論研究。”
“有人問我如何去做好一個企業,我想了很久,有一個非常樸實的答案想跟大家分享:如果把企業當成自家小孩一樣看就很容易了,你不會只在乎它成長得快不快,你會更在乎他成長得健康不健康。”
“企業也應該是一個培養人的地方,我希望我們公司的員工在這里并不只是有一份職業,不只是有一份薪水,而是可以在這里成就他的人生。”
“學管理的人本身有一個通病,知道過去也可以預測未來,但當下怎么做卻不知道。”
“站在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說,我更希望別人來評價我。”
“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我們的產品在銷售價格上最低,但是我們能夠保證其使用成本的優勢,這個承諾我覺得最能打動客戶的心”。
都市情感劇《歡樂頌》的熱播,讓曲筱綃這樣的“富二代”加“創二代”人物備受熱議,雖然她頂著“富二代”的頭銜,卻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創二代”。在父輩創下的基業里,她沒有一勞永逸,反而比普通人付出更多,這樣積極的人生態度贏得了一大波觀眾的喜愛。“不怕‘富二代’,只怕比你還努力的‘創二代’”,這句話瞬間成為大眾對“創二代”群體最客觀直接的評價。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創二代”,作為新一代創業群體,他們不滿足于家族傳承下來的經營模式,踏著前輩的足跡,打破及重新解構舊有的規則,“創二代”們在傳統行業里,用勤奮刻苦的實際行動和新的思維視角刷新著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找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新機遇。
80后年輕人侯舒皓就是這樣一個用拼搏書寫精彩人生的“創二代”典范。作為馬鞍山統力回轉支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統力”)的運營部部長,侯舒皓還有另外一個身份——統力創始人、董事長侯寧唯一的孩子。對于這一重身份,侯舒皓從不刻意強調,他自始至終只把自己當成公司最普通的一員。
文理兼修源于勤奮
同所有擁有海外教育背景的職場精英人士一樣,侯舒皓有著長達5年的英國留學經歷,充分接受了國外系統性的精英教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本科和碩士學的專業與現在的工作相距甚遠。“我本科拿的是文學學位,但碩士拿的是理學學位,其實在英國來講跨度并沒有那么大,實際上就是學不學數學的區別,我就是這么簡單去理解的;然而現在卻在一個要求工科背景的行業里工作。”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件對他的職場生涯沖擊很大的事情。在本科和碩士期間,侯舒皓空出一年時間回到統力國際貿易部實習,有一次,部門參與斗山的供應商評審,剛拿到項目的時候,侯舒皓整個人都有點蒙,很多內容如看天書。“我覺得自己的專業白學了,當時真的是這樣想的,后來我逐漸去理清了。”侯舒皓并沒有知難而退,喜歡接受挑戰的他深知既然要在這個行業里做,就要徹底把它弄明白,他發現其中有大量運營、質量等學科的專業知識。更包含了六西格瑪管理如統計過程控制(SPC)方面的內容,這些領域是他專業的缺項。帶著目的性,為他決定繼續去英國深造管理學。
再次讀書,侯舒皓有了很強的針對性,在選課的時候他特意選了一門難度較大要求有數學基礎的計量經濟學,“就是因為這門課讓我在現在的工作中有能力去做SPC,它對我工作過程的推動非常大。”侯舒皓相信當初的義無反顧讓自己受益良多,后來他又花費3個月時間通讀了有質量管理學“圣經”之稱的——《朱蘭質量手冊》,那段時間他的日程安排得非常充實,每天早晨6:30到公司,讀書到8:00,然后與其他員工一樣開始一天的工作——到車間做操作工,白班結束之后接著讀書,直到晚上10:30,日復一日直到把書讀完。
223萬字,1723頁,面對這本博大精深的大部頭著作,侯舒皓記得書里的每個細節,“我到現在都能把它背下來”。為了方便閱讀,他把整本書打印出來,密密麻麻地在每一頁都寫滿了圈點批注?;貞浧鹉嵌慰袝娜兆?,侯舒皓感慨到:“這本書非??菰?,但每天晚上當我走出辦公室,抬頭仰望星空,我覺得我體內充滿一種無比的滿足和喜悅,終于在這段非常難熬的日子過去之后,我發現,很多事情變得簡單了。”
提起這本書的作者朱蘭大師,侯舒皓滿懷敬畏之情,像談起一位故人似的介紹起來,“‘流連光景惜朱顏’的‘朱’,‘檻菊愁煙蘭泣露’的‘蘭’”,信手拈來的唐詩宋詞為這位出生在羅馬尼亞的偉大質量學家的名字賦予了別樣的古典美。
面對侃侃而談的侯舒皓,筆者只覺得他全身散發著一種文理兼修,能文能武的氣質,時而如一位文學雅士腹有詩書氣自華,時而又變身為思維敏捷、條理清晰的商業精英,言談之間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職場第一課:從“海歸”到操作工
在結束了5年的留學時光之后,畢業論文一寫完,侯舒皓就迫不及待地來到統力報到,然而報到地點不是寬敞的辦公室,而是工廠車間,他要在這里做一年的操作工。他不是像明星一樣來作秀,也不僅僅想去體驗基層生活,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與規劃,“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學管理的人本身有一個通病,知道過去也可以預測未來,當下怎么做卻不知道。我要從專業的角度來審視每一個普通的崗位。”
當車間管理人員禮貌性地告訴侯舒皓,看明白就可以,不用自己動手去做。侯舒皓并沒有接受這種善意的照顧,“我覺得我需要動手去做,我會去掃機床、倒鐵屑……這都是必須的,因為這是對我所學知識的一種挑戰,在我所學范圍內,我認為操作工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可以被分解的,每一個動作都可以被寫進流程,每一個動作都可以有犯錯誤的機會。我要知道他們犯錯誤的機會在哪里,以及過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應該怎么去做,只有這樣,統力的產品品質才能做到更精,否則就沒有辦法從軟實力上提升產品品質。”
秉著這樣的管理理念,侯舒皓同父親一起致力于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改進,在過去三年里,統力的工藝改進多達幾百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容易被忽略的工藝改進項目,確實為統力帶來了效益的提升。“實際上這種改進比投入一條智能化生產線給我們帶來的產品品質提升還要有效。在《朱蘭質量管理手冊》里面,我總結出一個‘442’原則,就是說當你面臨產品質量改進的時候,40%可以不用去動,它的存在是合理的,還有40%在原有的基礎上只要做一些微量的改進就可以了,還有20%才需要做一些徹底的顛覆性的改變,實際上需要創新的部分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侯舒皓緊扣質量學做了如上通俗易懂的闡述。
說到智能化趨勢,侯舒皓在認可的同時也提出了個人見解:“從質量學的角度來說,在滿足客戶要求的情況下,產生的成本越低越好,與其說用全智能化去達成這樣的產品品質,為什么不通過工藝改進去完成呢?”擔心筆者不明白,他進一步解釋說,“從長期來看,產品綜合品質和人工成本永遠是一個平衡關系,只有當使用工藝改進的成本高于使用全智能化成本的時候,我們才會產生一個切換。雖然說我們不排斥并且一直關注智能化技術,但從現階段來講,由于回轉支承按照質量學術語屬于“逐件加工產品”,如果推向全智能化,成本會非常高。”
當然,統力在智能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先進設備的使用方面,在計算綜合成本的前提下,對精加工程序設備進行購買和投入,同時配合持續不斷的工藝改進,最終達到精益求精的產品品質。在喧囂浮躁、模仿成風的市場環境下,統力堅守培育著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產品理念,這不就是中國制造中所推崇的“工匠精神”嗎?
正本清源,讓“工匠精神”綻放光彩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侯舒皓認為對任何一個行業,我們都需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如果要做好行業的領先者,就有責任和義務去做好理論研究。”事實上,侯舒皓自豪地認為統力是回轉支承行業的領先者,“我們立志于從根本做一些正本清源的事情,無關乎我們的品牌,但是關系到中國回轉支承行業的發展,我們希望行業能夠健康發展。”為此,統力持續不斷地做著不被外界所了解的理論研究,如曲率比、接觸角到底多少才是最合適,這些比外在質量更重要的內在質量,才會更直接地導致產品的失效。
于是,統力有了研發一套回轉支承智能分析系統的想法,通過與安徽工業大學的博士團隊合作,前后歷經8年時間研發,該系統終于在德國Bauma展會上隆重推出,它能夠智能地幫助客戶了解什么樣的回轉支承才是他最需要的產品,一系列的失效模式及后果都可以分析出來。這標志著統力能夠為國內外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客戶增值服務,也向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彰顯了統力強大的研發能力。
近年來,統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部的工藝改進和產品研發上,從“用更小的尺寸提供更高承載”的橢圓滾道回轉支承,到“徹底解決斷齒”的漸變硬度齒回轉支承,每一個產品專利都解決了實際問題,填補了行業空白,在寶峨、日立建機、徐工、柳工、山河智能、力士德、恒天九五、等國內外知名主機企業得到了批量化的廣泛應用。
近年來,統力又研發出新的產品——傾轉支承,可以廣泛應用在高空作業車、消防車上,主要解決“智能找平”的問題,實現了在復雜的路段更快適應作業工況,取代了傳統的液壓油缸,該專利成功打破了日本和德國的技術壟斷。當傾轉支承還在研發階段,國內已經有主機企業主動找到統力希望能夠共同研發,甚至愿意提供整車來進行試驗,因為他們希望統力的第一臺傾轉支承首先應用在他們的品牌上面。
“我的父親是回轉支承行業從業時間最長的工程師,他獲得了很多專利,而我們發表的所有專利全部跟產品相關,我們一直追求效率和效果,如果專利不能給客戶實現實際價值,我們就不會去做沒有用的專利,中國現在的專利現狀我想大家都明白。”侯舒皓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當前知識產權界的一大亂象。
研發永遠沒有止境,依然有很多未知,在產品和市場面前,統力必須保持謙虛的心態繼續前進。在侯舒皓看來,雖然重要產品的研發,實際上都來自于關鍵的少數,而并非有用的多數,但這樣的研發更需要配套件企業和主機企業擺平心態,以一種平等的關系去合作。因為“最大的浪費是設計上的浪費”。
他以具體事例來講,回轉支承重量每節省1公斤,對于主機企業來說,上下連接件就能降低2.5公斤,這是一個巨大的節省。就回轉支承本身來講,節省不了多少錢,但是這會產生一個非常好的連帶效應。這也是徐工、日立選購采用統力產品的原因。
“我們沒有辦法保證我們的產品在銷售價格上最低,但是我們能夠保證其使用成本的優勢,這個承諾我覺得最能打動客戶的心。”
獨當一面行天下
從初出茅廬的懵懂到職場精英的干練,侯舒皓褪去了青澀,憑借一股子韌勁兒和拼勁兒,在公司和行業里穩扎穩打地立足下來。父親看到了他的進步,放心讓他獨當一面地去闖蕩,很多行業性的展會和項目的談判已經由他來帶隊負責。此次德國Bauma展是統力第三次參加,也是侯舒皓帶領自己的團隊獨立完成。
參展之前,他和外貿部部長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把歐洲市場摸了底,了解了歐洲工程機械市場的真實情況,讓自己在展會期間更加心里有數。而在這之前,他也曾和團隊花費2個月去做市場細分戰略
據他介紹,開展前兩天,來統力展位的客流量已經遠高于往屆,有的國外專業觀眾會說我認識這個品牌,這讓侯舒皓感到特別高興和欣慰。筆者環視統力展位,發現布置很簡單,展品也很少,統力只帶了兩樣東西來參展,第一是回轉支承智能分析系統,第二就是統力扎根回轉支承行業的理念和信心。
侯舒皓解釋說:“我們參展的目的是品牌宣傳,因為品牌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根本動力。在國外品牌被認可的時間會更長,但是我們欣喜地發現,近幾年我們的國際業務好很多,在歐洲和美國的銷售額在逐年增長。”當我們在交談的時候,不斷會有國外客戶到訪認真詢問,遇見熟悉的老客戶,侯舒皓會不好意思的暫時中斷采訪去跟客戶禮貌打招呼。在展位現場,他一直沒有閑暇的時候。
在統力這些年,侯舒皓學著像領導者一樣思考,總結收獲了不少經營管理心得,“有人問我如何去做好一個企業,我想了很久,有一個非常樸實的答案想跟大家分享:統力從來沒有想去資本市場撈一把。如果把企業當成自家孩子一樣看就很容易了,你不會只在乎它成長得快不快,你會更在乎它成長得健康不健康。到目前為止,統力的資本結構、產能分布和團隊培養等,目前都是一個良性的狀態。”
2016年下半年,統力依然會參加上海bauma展,屆時又將推出新的產品,“今年一定會有新東西出來,我想讓大家期待一下”,最后結束采訪的時候,侯舒皓神秘地笑著說。當記者要求為他拍一張照片的時候,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卻是希望和自己的產品在一起。隨著鏡頭定格的瞬間,一個自信而果敢的年輕人形象躍然而生。
智者善思,勤者多勞。初出茅廬,侯舒皓為自己在家族企業中找準定位,迎難而上,事必躬親;他重新定義“二代”,憑借理性思維,將傳承與創造寫入自己的事業篇章;一方面保持銳氣、蓬勃,善學父輩的拼搏精神,一方面兼收并蓄、傳承發揚,將父親的遠見卓識化為自己的思考與精神。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統力國際化的征程對80后“創二代”侯舒皓的挑戰才剛剛開始。